关于青春与人生

董宇辉这段话杀死了我的焦虑:
钱没了可以再挣,工作没了可以再找,
朋友没了可以再交,爱情没了可以再遇,
你生来就一无所有,何惧从头再来。
当你在低谷迷茫时期,更要努力,
推开不必要的交际和玩乐,
在独处中思考、努力、上进,
在别人享受安逸时,你选择努力,
等十年后,你会感谢曾经的自己。
以前不懂努力的意义,把青春随意挥霍,
当命运向我讨债时,只能回以穷困潦倒。
你以为青春要肆意,却忘了时间不回头,
有人拿青春赌明天,有人死在了昨天。
《人民日报》写道:
正是青春信仰让我们的精神天空更为辽阔,
正是青春追求让我们的时代画卷更为绚烂,
正是青春志向让我们的奋斗坐标更为高远。
青春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,
你选择了安逸,就不必羡慕别人前途光明,
你选择了乘风破浪,就无须向往岁月静好,
低头是题海,抬头是前途;
埋头是题海,抬头是未来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,
努力到最后,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。
没有任何一朵花,一开始便是花;
也没有任何一朵花,直到最后也仍是花。
人生之路,风雨兼程绝不空手而归。
我们可以转身,但不必回头,
即便有一天,发现自己错了,
只需转身,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,
不要一直回头埋怨过去的自己。

日落喘息时间

对于城市里的打工族而言,日落是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刻。站在写字楼的窗边,从一栋栋楼宇的缝隙中看天空,只见余晖正好从夹缝中落下,把灰暗的写字楼照得金黄。远处公园里的湖泊也倒映出日落的影子,好似一颗碎掉的生鸡蛋黄,从天上流泄到地上。不禁让人想掬上一捧湖水,洗去一身的疲惫。有人说日落时分又叫做“日落喘息时间”,它意味着忙碌的一天结束了,终于可以休息了。而与日落对话,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能让自己与工作的节奏和方式分离的事物。在自然界中寻找心灵的平衡,是一种无需金钱的心灵消遣。治愈效果或许比心理咨询师还要好。

很快就饿的原因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,吃完饭后,过了一会儿又饿了。这可能与 6个习惯有关:睡眠不足,缺乏睡眠会扰乱食欲调节激素,增加饥饿感;狼吞虎咽,细嚼慢咽才会影响肠道激素,这些激素与减轻饥饿感,增加饱腹感有关;早餐不够丰盛;蔬菜吃得少,毕竟蔬菜中富含的维生素K能调节胰岛素,有效抑制食欲;喝水少,因为脱水和饥饿的感觉相似;老看美食图片和视频,这会从视觉层面引起饥饿感,而肥胖者的大脑对食物照片反应更强烈。

勇气来源于价值

价值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,并没有一个共同、稳定的含义来使人信服。但阿德勒给了我们一个参考: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。比如在我们状态好的时候,我们会看到自己的价值,比如人品、金钱、才华、美貌等,我们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价值,而这些足够支撑我们每天的生活。但是在一些时候,这些价值好像突然失灵了一样,不管我们拥有什么,似乎都觉得我们是没有价值的人,或者只有一点价值。通常这种情况也会伴随着自卑感。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。个人价值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,而社会价值在全社会都是可以通用的。所以关键因素还得回到我们为社会做出了什么。

频繁聊天才生的恋爱错觉

这种“恋爱错觉”是一种叫作“单纯接触效应”的心理效应,指的是人们与其他人或物品接触的次数越多,就越对他们有好感。这是办公室恋情产生的重要原因。和异性聊天频繁,经常分享生活中的事情,都会增加二人的亲密度,会让对方产生恋爱错觉。但光有亲密度没有激情和承诺,显然不是爱情。人都有倾诉和分享的需求,如果对方能随时满足倾听对方的苦闷并与你共鸣,经常嘘寒问暖,也会使人恋爱错觉,何况现代社交软件还自带滤镜功能。

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

这句话听起来太绝对了。但当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时,这句话看起来就很有道理了。“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,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,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。”不得不说,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,哪怕是我们自己的苦闷,也是和他人有关的。甚至包括孤独、自卑感和对自己的不喜欢都源于人际关系。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,也许这些烦恼就都不存在了,或者说是可以大大地减少。但正因为我们没办法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,所以我们才有这些烦恼。所以,阿德勒将处理人际关系看作是人生重要的课题,尤其是在交友、工作、爱这三个方面,我们都需要与人合作。

番茄工作法

番茄工作法,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,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,专注工作,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,直到番茄时钟响起,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(5分钟就行),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。

打疫苗要注意什么

疫苗接种禁忌证,我国习惯将疫苗禁忌分为一般禁忌和绝对禁忌,国外的书刊则称其为禁忌证和慎用证。通常,禁忌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可缓期接种,比如发热、疾病恢复期(相当于慎用证)。绝对禁忌证指的是接种疫苗后,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概率的增加和不良反应加重,又或是免疫损伤。我们可参考美国2003年ACIP推荐的方案,成年人中某些有健康条件的可以选择接种某些疫苗。比如HIV感染者可接种肺炎多糖疫苗、水痘疫苗;有糖尿病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、慢性肝炎(包括酒精肝)、心脏病患者,可接种流感疫苗。

如何朗读一篇文章

第一、确定文体和朗读基调。在朗读一篇文章之前,首先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确定基调。比如一篇形容春天美好的散文,朗读基调可以是清新舒展的感觉,具体表现为:声音柔和,抒情,气息深且长。而一篇会议上的发言稿,朗读基调则是高亢明亮的,具体表现为:用实声发声,吐字有力度,气息要稳定,声音有穿透力。
第二、语音准确。做到不读错字,不多字减字,不颠倒字词顺序。
第三、读准轻声儿化。比如语气助词“呢/吗/了”一般都是轻声,还有结构助词“的,地,得”也应该读作轻声。第四、做到语意清晰。朗读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,合理安排停连重音。句子越长,停顿越多。句子越短,停顿越少。感情沉重时,停顿多。感情欢快时,连接较紧。

不要活在或许……未必……不过的日子中

你有羡慕过别人吗?有过“如果成为某种人就能够幸福”类似的想法吗?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想法,那你或许接下来就会想到“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像 TA 那样的人”。在这一连串儿“如果我……就……”之后,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就是“无法改变”:我既不可能成为像 TA 那样的人,也不可能获得幸福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都是我们为自己不做改变所找的借口。因为我们害怕去实践之后,没有获得我们理想中的结果,所以干脆不行动,干脆一直用“如果……就……”来代替改变。其实一直活在这样的假设中,是对自己的一种纵容,不管怎样,“去做”事情就会发生变化,而“光想”只会消耗自己。